通讯员 江凌云 扬州发布记者 余佳 文/图
端午节,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,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,也是集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。在老扬州的心目中,端午和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两大重要节日,经过漫长时间的洗礼,各家各户都衍生出各自庆祝端午的习俗,那么地道老扬州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?日前,记者走进东关街道琼花观社区谢馥春第六代传人谢静安的家中,听这位71岁地道的老扬州说说,昔日老扬州的“端午”怎样玩?
挂菖蒲 点雄黄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,初夏的时候,随着气温升高,各种蚊虫、病毒开始繁殖生长的高峰时期,所以传统流传下来过端午的一些方式,就是驱虫祛病和辟邪的。”谢静安家的门上,前两天就挂上了新鲜的菖蒲和艾叶,“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,又称‘水剑’,说它可‘斩千邪’。所以菖蒲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是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物品。”
“古人没有现在化工的水平,驱蚊驱邪都只能用最天然的原料,例如在墙角旮旯,撒一圈雄黄,蛇虫都不敢靠近,这些天然原料效果是显著的。”谢静安拿出家中的雄黄酒告诉记者,在前两天琼花观社区端午节活动上,小朋友排着队来要求谢奶奶给他们点雄黄。老扬州传统,拿雄黄酒在小孩子额头上点一个红点子或者写个“王”字,寓意小孩子身体像小老虎那般强健,邪祟都离得远远的,所以过端午之前,也有的老扬州会买手工缝制的小老虎给挂在孩子脖子上,这和点雄黄是一个含义。
花色玩百索 30个鸭蛋篓子一抢而空
“想不到现在的人还钟情鸭蛋篓子,我编了30只鸭蛋篓子去琼花观社区参加端午活动,孩子们个个举手要!”谢静安笑眯眯地展示自己编织的鸭蛋篓子,绿色、桃红、黄和大红四种颜色的彩线搓成一股,三股一共十二根线。要编八排,两根线打一个结,看似简单,但是比较缠手。鸭蛋篓子是谢家代代相传,因为从谢静安的父辈开始,端午节长辈就给晚辈编鸭蛋篓子,“我们家姐妹五个都背着鸭蛋篓子,一是觉得好玩,另外觉得稀奇。走出去人家都知道谢家的五朵花,我们姐妹五个是谢家的。”
老扬州传统还会在端午给小孩子手上或者脖子上系上百索子,百索子又名五色丝线 ,是用五种颜色的线编成的线环,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。但是到了农历六月六那天,要把百索子扔到屋顶上,知道这是为什么吗?谢静安答出了记者的疑问,扬州有句俗话“六月六 百索子扔上屋”,扔上屋的百索子被小鸟衔走搭成了七月初七的彩桥,让牛郎和织女相会。“这是我小时候,我妈妈讲给我听的故事。”谢静安表示,每逢过节的时候,就会想起这些往事,想起前辈,应该要把这些传说和故事一代代传下去,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,所以在各个社区开展的端午活动中,她都会和孩子们一一讲解老扬州端午的故事。
记者在谢静安家中还了解到,百索子不仅是给孩子挂在手臂和脖子上,也能编织成粽子,叫丝线粽子。先用硬纸板做出一个类似粽子形状的菱形体,然后外表用百索子的彩线包裹起来,拎在手上就是只五彩斑斓的百索子粽子,可以挂在家中或者婴儿车旁,也是主打辟邪作用。
挂香囊 包粽子 烧十二红
谢静安端来一大盆香料,里面有艾叶、佩兰、香茅等,这是做香囊的原料。秉持家学,谢静安一直有端午做香囊的习俗,她说香囊的主要作用是防蛀驱蚊,在她记忆里,每年梅雨季节的时候 就用宣纸或者毛边纸把做香囊的原料包起来,做成纸香囊,放在书橱里面几个角落,对家中的藏书起到一个防蛀的作用,现在这种香囊既可以挂在车上,也可以挂在小孩子的身上,起到一个防蚊的作用。“我现在做香囊也是回忆我的父亲,做一个纪念。”谢静安表示,既然出生在谢家,并且和父亲生活了50多年,不想让父亲的手艺失传在自己手上,她也将这些都传承给自己的下一辈。
包粽子和烧十二红大概是每个扬州人家都会做得了,在谢静安的回忆里,跟她的爷爷一起过端午的时候,粽子和十二红都是应时应景的,他们家十二红一般就是枇杷、荔枝、桃杏、山楂、苋菜、鱼肉、大红(龙)虾、咸蛋、王(黄)瓜等,雄黄烧酒是一家。粽子的品种就更多了,谢静安今年就做了鲜肉的 咸蛋黄的 还有红枣 红豆 还有香肠。
“老扬州的端午习俗大致就是这些,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过的。”谢静安表示,无论什么传统节日,都有它民族文化的意义,提到端午,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纪念屈原,其他的故事可能不太了解,其实还有曹娥、伍子胥等等,为什么要纪念他们,实质上是为了纪念一种文化,留住一种精神,民族的传统不应该在我们手上失传,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,让孩子们从民俗文化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。